這次,讓我們來認識癌症吧!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,國人前五大死因為惡性腫瘤(癌症)、心臟疾病、肺炎、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。其中,癌症連38年蟬連國人死因之首,並且在24歲以上的族群,首要死因都是因為癌症。 (編輯推薦:最新十大死因出爐!癌症死亡人數創新高,肺炎腎病奪命更兇惡)
生理男常見癌症
- 大腸直腸癌
- 肝癌
- 肺癌
- 口腔癌
- 攝護腺癌
- 食道癌
- 胃癌
- 皮膚癌
- 淋巴癌
- 膀胱癌
生理女常見癌症
- 乳癌
- 大腸直腸癌
- 肺癌
- 肝癌
- 甲狀腺癌
- 子宮體癌
- 卵巢癌
- 皮膚癌
- 子宮頸癌
- 胃癌
十大癌症死因
不同部位的癌症,預後有好壞之分,以下為不分生理性別的死因順位序:
- 肺癌
- 肝癌
- 大腸直腸癌
- 乳癌
- 口腔癌
- 攝護腺癌
- 胃癌
- 胰臟癌
- 食道癌
- 子宮頸癌
各種癌症五花八門、看得頭昏眼花?別急著走,且讓我們來稍作說明...
近年發生率有變化
-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上升:與飲食西化存有關聯。
- 乳癌發生率上升:與篩檢率不高、生活型態相關。
- 肝癌發生率下降:B型肝炎疫苗是關鍵要素。
- 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:抹片篩檢是重要功臣。
發生率≠死亡率?
- 肺癌發生率第三名、死亡率一名
難早期發現,預後相當差。
- 乳癌發生率第一名、死亡率四名
治療有突破,存活率增加。
- 甲狀腺癌發生率第五名、死亡率排在十名之外
好發於生理女性,惡性機率相對低。
口腔癌
- 常見症狀:口腔長期潰爛、不明出血、紅白斑、頸部不明腫塊、吞嚥或進食困難。
- 危險因子:嚼檳榔、吸菸。
食道癌
- 常見症狀:早期少有症狀,常到後期吞嚥困難才發現。
- 危險因子:「吃出來的病」─ 醃漬加工食物、酗酒。
胃癌
- 常見症狀:上腹悶痛、反胃等不具特異性症狀,早期難發現。
- 危險因子:幽門桿菌感染,此外也與飲食相關(機轉類似食道癌)。
肝癌
- 常見症狀:虛弱、腹部腫脹、黃疸。
- 危險因子:常由病毒性肝炎、脂肪肝演變為肝硬化,再進展為肝癌。
- 危險因子: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、酗酒者、黃麴毒素。
大腸直腸癌
- 常見症狀:排便習慣與性質改變、帶血或黏液、腹脹痛、後期出現腸阻塞。
- 危險因子:大腸直腸息肉、多肉類與脂肪的飲食習慣。
- 可由糞便潛血、腫瘤指數、大腸鏡做篩檢。
肺癌
- 常見症狀:持續咳嗽、呼吸困難、聲音沙啞,但許多肺癌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。
- 危險因子:吸菸、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(如油煙、空汙)。
- 胸部X光很難看出小型或被其他構造擋住的病灶,導致早期診斷的困難。
乳癌
- 常見症狀:乳房無痛腫塊、乳頭異常分泌物、皮膚脫屑。
- 危險因子:被經早、停經晚、BRCA基因突變。
- 不同於多數越年長越好發的癌症,乳癌好發年齡層較低,約為45至70歲。
卵巢‧輸卵管癌
- 常見症狀:症狀不典型,腫瘤壓迫會出現腹部不適、下腹摸到硬塊。
- 難早期發現,預後較差。
子宮頸癌
- 常見症狀:陰道不正常出血、異常分泌物
- 危險因子:人類乳突病毒感染、多重性伴侶、多次生產。
攝護腺癌
- 常見症狀: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,或是與攝護腺肥大類似。例如排便不順,夜尿、或血尿。
- 危險因子:年紀大、反覆攝護腺感染。
政府有補助哪些癌症的篩檢呢?
乳癌 | 子宮頸癌 | 大腸直腸癌 | 口腔癌 | |
檢查項目 | 乳房X光攝影 | 子宮頸抹片 | 糞便潛血 | 口腔黏膜 |
檢查資格 | 45-69歲婦女 40-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|
30歲以上婦女 | 50至75歲民眾 | 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者、18歲以上嚼檳榔原住民 |
檢查頻率 | 2年一次 | 2-3年一次 | 2年一次 | 2年一次 |
能不能抽一管血診斷癌症呢?
若有罹癌風險時,常可藉由腫瘤指標,例如CA-125、CA-199、PSA、CEA、肝指數... 進行初步判斷,可以作為卵巢、腸胃道、攝護腺、肝臟相關癌症的追蹤與比較。但不盡準確,因此不能當作診斷工具!
除了政府補助的篩檢外,建議多做哪些檢查呢?
對於風險因子較高、有家族史的族群,可以考慮較進一步的檢查。
- 肺癌: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,死角較少、偵測小病灶。
- 胃癌、大腸癌:胃鏡、大腸鏡,診斷較為準確、可做部分處置。
除了政府補助的篩檢外,建議多做哪些檢查呢?
對於風險因子較高、有家族史的族群,可以考慮較進一步的檢查。
- 肝癌:腹部超音波、肝臟纖維化掃描。
- 卵巢癌:骨盆腔超音波。
- 乳癌:基因檢測,了解罹癌風險。
癌症種類繁多、防不勝防,但也不要活在癌症的陰影下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拒絕菸、酒、檳榔、空汙,定期諮詢並接受篩檢。一起能活出健康、快樂的人生!
原文刊載於永齡醫教官網。
癌症面面觀/原文出處